审计视角下的金融脱媒
陈昌满(江苏省阜宁县审计局)
目前,我国非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正在快速发展。民间借贷、发行股票、信托理财、私募基金已逐渐成为资金供求双方交易的主要平台,对银行媒介的依赖性不断下降,即“金融脱媒”现象。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重中之重。笔者试结合我国金融机构在脱媒过程中的现状及背景,对金融脱媒过程中的审计重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通过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
金融脱媒的发展现状
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变化。银行贷款的融资主导地位弱化。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为全面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2011年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统计和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从目前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2004-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一直呈现上涨趋势,且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的主导作用却在逐渐减弱,其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也在不断下降。
金融资产多元化,非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中银行存款占比不断下降。除金融机构外,非金融机构也会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将投资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配置,以期通过资产配置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目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不再以低风险的银行存款为主,而是向包括股票、债券、固定收益证券、期货、期权以及互换合约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非金融机构的股权、债券、证券等资产在本机构的资产配置中占比不断上升,银行存款占金融资产的比例则有所降低。
金融脱媒产生的背景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及金融改革的要求为金融脱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金融机构致力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推进支付工具电子化的力度,进一步降低了非银行融资渠道的交易成本。2005年5月,我国推出企业短期融资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吸收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资本,有助于改变融资结构。2005年12月,我国允许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公司,公司债可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和流通。这些举措都说明我国金融市场正走出单一化的银行贷款模式,在鼓励银行机构向综合性、多元性、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格局,使资金有渠道和条件脱离银行体系进行交易和流通,为金融脱媒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银行风险管控的加强助推了金融脱媒的发展。在经历亚洲金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严格控制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机构的风险。2010年以来,银行信贷政策日趋严格,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满足客户信贷需求的掣肘。至2014年,人民银行连续两次宣布利率市场化实质性推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在规模受限的基础上,收益水平也逐渐降低。为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银行机构开展金融创新,银信合作、银证合作蓬勃发展。一方面,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是银行突破现有业务障碍的最直接方式,另一方面,与银行合作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新增长点。
地方政府的支持助推了金融脱媒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融资活动在一定程度能够使地方储蓄更多地转为当地投资,甚至能吸收外地储蓄转为当地投资。因此,地方政府对于金融脱媒业务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成为实体经济融资主体的重要资金来源。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受到普遍关注,地方政府的贷款融资渠道受限,而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借道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融资成为其获取资金的有效途径。政信合作的规模在2011年下降之后,2012年初又重新抬头。与政信合作的发展初期比较,新一轮的政信合作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信托公司处于自身风险和利益的考虑,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更为谨慎,且加强了信托产品的增信措施。
金融托媒过程中的风险及审计重点分析
金融脱媒是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在直接融资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应控制信托等市场的盲目生长,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同时提高股票债券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而目前的金融格局和制度模式并不足以支撑健康的金融脱媒,这也是如今中国式金融脱媒矛盾四伏、问题频发的原因。金融审计应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审计方法,加速银行机构业务创新的审计监督。脱媒过程中的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混业经营趋势明显,逐渐相互渗透。商业银行的代客理财业务是跨领域的金融业务,近几年蓬勃发展,从边缘银行业务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业务,但其风险控制措施相对滞后,监管部门对理财业务尚无完整的制度规章进行约束,内部管控和外部监管较多地采用行政指令和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但一旦出现风险,势必影响整个业务链条。所以,对商业银行的审计不能简单定位于银行经营状况,更要从混业经营的角度审视新型金融业务,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以银行为平台,注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情况的审计监督。在金融脱媒过程中,资金的流通总是依赖于银行机构,非银行融资方式总是依赖于银行机构,非银行融资方式都可以在商业银行寻到踪迹。从银行资金的收付情况可以了解经济主体运营运行的状况,因此,应建立金融审计监管数据,将银行业及审计监管信息系统进行联接,实现金融审计监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动态审计监管,形成监管合力。审计应重点关注银行客户现有存款数量和结构变化情况、贷款迁徙率、信贷投放节奏、表内欠息和表外欠息转换情况等,重点分析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变化,通过分析银行经营指标的变化,及时揭示金融机构融资业务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发挥风险审计的预防性、及时性和建设性作用。
开拓审计思路,关注被动脱媒下实体经济的融资负担。最初,地方政府为融资所需设立各种融资平台公司,由于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具抵押或承诺,银行十分乐意向其发放贷款,导致地方债务快速膨胀,甚至远超地方政府可承受的范围。2010年,国家陆续颁布相关文件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地方政府向银行融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信托机构正是借此机遇和自身的诸多发展优势,推进了政信合作及银信合作的快速扩张。地方政府转而寻求政信合作或与银行合作的方式解决融资所需。这种被动的金融脱媒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一方面,不利于控制财政风险,使大量实质为财政支出的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体系之外,导致国家无法真正掌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准确数据,影响宏观政策的制订;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政策紧缩导致的金融脱媒,并未真正脱离银行机构,而是采取变通的方式,不但没有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反而加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因此,金融审计应将审计重点转向新型的融资方式,从业务表象入手,拓展思路,分析金融创新情况下,变相融资加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情况,及时提出建议,促进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陈昌满)
金融脱媒的发展现状
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变化。银行贷款的融资主导地位弱化。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为全面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2011年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统计和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从目前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2004-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一直呈现上涨趋势,且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的主导作用却在逐渐减弱,其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也在不断下降。
金融资产多元化,非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中银行存款占比不断下降。除金融机构外,非金融机构也会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将投资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配置,以期通过资产配置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目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不再以低风险的银行存款为主,而是向包括股票、债券、固定收益证券、期货、期权以及互换合约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非金融机构的股权、债券、证券等资产在本机构的资产配置中占比不断上升,银行存款占金融资产的比例则有所降低。
金融脱媒产生的背景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及金融改革的要求为金融脱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金融机构致力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推进支付工具电子化的力度,进一步降低了非银行融资渠道的交易成本。2005年5月,我国推出企业短期融资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吸收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资本,有助于改变融资结构。2005年12月,我国允许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公司,公司债可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和流通。这些举措都说明我国金融市场正走出单一化的银行贷款模式,在鼓励银行机构向综合性、多元性、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格局,使资金有渠道和条件脱离银行体系进行交易和流通,为金融脱媒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银行风险管控的加强助推了金融脱媒的发展。在经历亚洲金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严格控制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机构的风险。2010年以来,银行信贷政策日趋严格,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满足客户信贷需求的掣肘。至2014年,人民银行连续两次宣布利率市场化实质性推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在规模受限的基础上,收益水平也逐渐降低。为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银行机构开展金融创新,银信合作、银证合作蓬勃发展。一方面,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是银行突破现有业务障碍的最直接方式,另一方面,与银行合作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新增长点。
地方政府的支持助推了金融脱媒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融资活动在一定程度能够使地方储蓄更多地转为当地投资,甚至能吸收外地储蓄转为当地投资。因此,地方政府对于金融脱媒业务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成为实体经济融资主体的重要资金来源。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受到普遍关注,地方政府的贷款融资渠道受限,而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借道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融资成为其获取资金的有效途径。政信合作的规模在2011年下降之后,2012年初又重新抬头。与政信合作的发展初期比较,新一轮的政信合作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信托公司处于自身风险和利益的考虑,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更为谨慎,且加强了信托产品的增信措施。
金融托媒过程中的风险及审计重点分析
金融脱媒是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在直接融资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应控制信托等市场的盲目生长,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同时提高股票债券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而目前的金融格局和制度模式并不足以支撑健康的金融脱媒,这也是如今中国式金融脱媒矛盾四伏、问题频发的原因。金融审计应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审计方法,加速银行机构业务创新的审计监督。脱媒过程中的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混业经营趋势明显,逐渐相互渗透。商业银行的代客理财业务是跨领域的金融业务,近几年蓬勃发展,从边缘银行业务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业务,但其风险控制措施相对滞后,监管部门对理财业务尚无完整的制度规章进行约束,内部管控和外部监管较多地采用行政指令和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但一旦出现风险,势必影响整个业务链条。所以,对商业银行的审计不能简单定位于银行经营状况,更要从混业经营的角度审视新型金融业务,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以银行为平台,注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情况的审计监督。在金融脱媒过程中,资金的流通总是依赖于银行机构,非银行融资方式总是依赖于银行机构,非银行融资方式都可以在商业银行寻到踪迹。从银行资金的收付情况可以了解经济主体运营运行的状况,因此,应建立金融审计监管数据,将银行业及审计监管信息系统进行联接,实现金融审计监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动态审计监管,形成监管合力。审计应重点关注银行客户现有存款数量和结构变化情况、贷款迁徙率、信贷投放节奏、表内欠息和表外欠息转换情况等,重点分析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变化,通过分析银行经营指标的变化,及时揭示金融机构融资业务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发挥风险审计的预防性、及时性和建设性作用。
开拓审计思路,关注被动脱媒下实体经济的融资负担。最初,地方政府为融资所需设立各种融资平台公司,由于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具抵押或承诺,银行十分乐意向其发放贷款,导致地方债务快速膨胀,甚至远超地方政府可承受的范围。2010年,国家陆续颁布相关文件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地方政府向银行融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信托机构正是借此机遇和自身的诸多发展优势,推进了政信合作及银信合作的快速扩张。地方政府转而寻求政信合作或与银行合作的方式解决融资所需。这种被动的金融脱媒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一方面,不利于控制财政风险,使大量实质为财政支出的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体系之外,导致国家无法真正掌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准确数据,影响宏观政策的制订;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政策紧缩导致的金融脱媒,并未真正脱离银行机构,而是采取变通的方式,不但没有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反而加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因此,金融审计应将审计重点转向新型的融资方式,从业务表象入手,拓展思路,分析金融创新情况下,变相融资加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情况,及时提出建议,促进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陈昌满)
【关闭】 【打印】 |